河鲀、石斑鱼常见寄生虫

2021-06-16

近几年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污染日趋严重,同时也为虫害带来了优越的生存繁殖环境,特别是养殖年头长海水小瓜虫等可以感染我国南方几乎所有海水养殖鱼类,河鲀、石斑鱼等为例讲解

海水小瓜虫病、淀粉卵涡鞭虫

1、病原

海水小瓜虫病:常呈梨形,全身表面都是有均匀一致的纤毛,虫体钻入鳃或皮肤的上皮组织之下,以宿主组织为食,并不断旋转身体;

淀粉卵涡鞭虫:常呈卵形,在身体一侧有假根状突起,寄生于鱼体上不动。

2、发病分析(其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温度为25~28℃)。

1)养殖年头长、池塘水质、底质差,尤其是没有清塘的池塘危害更大。

2)冻片、鱼干等投饵量大的池塘,较易发病。冻片污染较大,长时间、大量的投喂,导致池底积累大量的有机质,为小瓜虫创造了良好的营养条件。

3)春季回温时返底正是小瓜虫生长发育的最合适水温,导致其大量的繁殖。

4)活菌使用不当或大桶菌(质量较差的菌)作为虫的饵料,加剧小瓜虫的繁殖。

3、症状:

患病初期:鱼摄食量减少,在养殖池中分布散乱、漫游不止。

患病后期:病鱼的皮肤和鳃上小白点愈加明显,在鳍条、鳃上滋养体显现得最为明显,故又称白点病;体表、鳃丝分泌大量黏液,鳃变苍白;因搔痒而引起的行为异常,甚至瞎眼。

图片

4、预防:

小瓜虫和涡鞭虫发生大多是由于底层环境差、有机质多,这些都是寄生虫的食物,然后虫开始在底层大量繁殖,因此防虫最关键在于底层污染的控制。

1)池塘清塘时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强氯精”彻底消毒,剂量要大;

2)放养的密度要适宜,切勿过大,时间勿长,适当减少冰鲜鱼等污染大的饵料投喂;

3)定期使用“超能底改王粒粒氧”降低池底污染,减少有害虫类的食物(有机质)以及生存繁殖空间,从根本上预防;

4)内服“干脉通”+“快补200”抑虫,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5)虫病高发期不换水或少换水,减少水源传播。


分享